清晨的阳光透过宛平城的城楼,在赵登禹将军雕像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一位83岁的老人骑着单车赶来,精神矍铄地走到雕像前,从怀中掏出一束白菊,轻轻放在基座上。他的双手虽有皱纹却稳健有力,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,也是历史的见证。
"日本人把我老家全烧了,我们记得很清楚。"老人名叫李华,祖籍安徽,1943年日军的一把火将他的童年烧成灰烬。88年后的今天,这位耄耋老人专程从河南骑单车赶来,只为在七七事变纪念日这天,向这位抗日英雄献上一束花。
赵登禹将军,这位被称为大刀将军的抗日名将,在1933年的喜峰口战役中,带伤率领将士们抽出红缨大刀夜袭日军,摧毁敌炮18门,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。这场战役不仅让大刀队名震天下,更激发了音乐家麦新创作《大刀进行曲》的灵感,"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"的歌声从此响彻中华大地。
展开剩余67%1937年7月28日,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,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132师师长的赵登禹在南苑阵地指挥战斗时,遭到日军伏击,壮烈殉国,年仅39岁。他与同在南苑战斗中牺牲的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,成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最早战死疆场的两位高级将领。
"军人战死沙场,原是本分,没有什么可以愁伤。"这是赵登禹将军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。88年过去了,这句话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。
每年的清明和七七事变纪念日,都会有像李华这样的老人来到赵登禹将军墓前祭拜。他们中有的身穿军装,满脸肃穆;有的则西装革履,眼神坚定。与此同时,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的学生们也会在将军塑像前举行悼念活动,把自己的心声写在卡片上,挂在校园里的龙爪槐枝头。
然而,在这些庄重的纪念活动之外,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:当亲历者逐渐凋零,谁来替我们记住那段血与火的历史?
现在信息太多了,年轻人的注意力被各种娱乐八卦和短视频分散。当00后们在cosplay和追星时,有多少人还知道赵登禹是谁?有多少人还能哼唱出《大刀进行曲》的旋律?
更让人担心的是,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在网络上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言论,试图歪曲和美化日本侵华历史。他们质疑赵登禹等抗日英雄的事迹,甚至称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。这些言论不仅是对历史的背叛,更是对无数先烈的亵渎。
说真的,忘了他们,才是最对不起这些英雄的。赵登禹学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。该校将赵登禹将军的事迹作为开学第一课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,通过建立生平事迹陈列馆,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。这种沉浸式的历史教育,远比空洞的口号更有力量。
就像一位网友说的:"我们这代人,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苦难,却享受着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。我们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讲给下一代听,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"。
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清醒剂。让我们以李华老人为榜样,做历史的守护者和传承者。让那把曾经劈开黑暗的大刀,继续劈开我们心中的遗忘;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,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。
发布于:江苏省正中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