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的《蒋公的面子》,乍一看似乎与“面子”这两个字息息相关,但细细品味,你会发现,它讲的根本不是蒋公的面子,而是那些文人内心深处最为珍贵的“面子”——他们的尊严、他们的坚持,甚至是他们那份独立的思想。可别小看这份“面子”,它可比蒋公的面子更加深邃、更加复杂!
剧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各有特色,活生生地展示了知识分子在面临强权时的心路历程。先来聊聊那个“纯洁无瑕”的时任道——这个人看似进步、洁身自好、坚持学术自由,但当他得知自己心爱的藏书可能永远也拿不回来了时,终于妥协了。他爱书如命,而在面对蒋公的强大权威时,他的面子似乎也不值一提。接下来是卞从周——与体制紧密合作的代表。他表面上支持政府,不鼓励学生反抗,私下却又心有怨言。更妙的是,当他被指责为“拍马屁”的时候,他也急忙以“不赴宴”来挽回面子。最吸引眼球的,莫过于夏小山——他一方面承认蒋委员长的权威,另一方面又调侃蒋校长,他为了吃火腿烧豆腐,几乎可以不顾一切。整部剧的笑点,几乎都藏在这个可爱又搞笑的夏小山身上。说他是全剧的“开心果”一点不为过。
展开剩余70%但这不止是三个人的小小“面子”之战,而是民国文人如何捍卫自己独立人格的写照。你看,现在的社会,谁要是拒绝国家领导人的请柬,旁人估计会一边指指点点,一边嘀咕“这人不知天高地厚”。但在民国,文人的面子可不是随便妥协的,他们宁愿为自己的学术、自己的理想甚至一顿美餐而冒险,也不会随便屈服于权力的压迫。这种独立的人格,实在是这个时代稀缺的东西,放在今天也许会引发一些深思。
当然,剧中还有不少“中国特色”的细节值得我们回味。首先,民以食为天,剧中的每一幕几乎都绕不开吃。你想过“吃”会是如何成为情节推进的工具吗?再者,麻将作为国粹,几乎成了剧中的象征,谁能不笑出声来?昆曲《长生殿》的唱段也在剧中时隐时现,为整部剧增添了许多悲凉和情感。茶馆里“空袭无常,贵客茶钱先付”的牌子,既幽默又带点无奈,给人带来深刻的共鸣。而“自去自来堂上燕,相亲相近水中鸥”这两句诗,不知为何总让人心头一酸,文人心中的那份独立,何其难得。
如果你细细琢磨,你会发现《蒋公的面子》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,它还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讽刺。通过穿越时空的切换,民国和文革的对比让整部剧增色不少。你看,民国时期,文人们还能够为是否赴蒋公宴会而争论、犹豫;而到了文革时期,学术自由已经不再是“有多有”了,而是“有还是没有”的问题。到了那时,个人面子和学术自由几乎都被“政治面子”吞噬殆尽,剧中的三位教授也只是单纯地纠结在“火腿烧豆腐”“八仙鲑鱼羹”这些世俗的小事上。虽然这里的回忆描写极具画面感,但有时却让人觉得略显单薄。如果再加入一些更深层的思考,比如这些人物的命运如何改变,是否会更有张力呢?
另外,剧中有许多关于哲学的辩论,也让人感觉有些过于冗长。虽然它能够体现人物不同的立场和性格,但对于观众而言,长时间的哲学争论容易让人陷入困惑,甚至有点厌烦。毕竟,这样的观众群体多为知识分子,大家对唯物辩证法都不陌生,简短的点拨反而能更好地引发思考。
总结一下,虽然有些地方还有待打磨,但《蒋公的面子》依然是一部值得称道的作品。它既不失深度,又不乏幽默,既有思想的碰撞,又不失生活的温度。正如吕效平所言,它已经是国内一流的戏剧作品。每一次掌声的背后,都是观众的深思与共鸣。而对于我来说,最打动我的是,这部剧让我们重新审视“面子”这一概念,也让我们反思,在今天的社会,真正独立的精神究竟在哪里。
瑕不掩瑜,这部剧的光彩依旧!
发布于:福建省正中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